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2019-10-30

        围绕提高血管疾病诊治水平的五个关键要素“血管疾病靶向药物开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试剂盒开发”、“血管人工材料及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发”、“血管疾病临床新技术的开发”及“血管疾病大数据分析及精准医疗”,整合优势研究资源,建立外周血生物标记物与生物信息学相融合的血管疾病早期诊断体系,开发早期诊断试剂盒;研究血管内皮信号通路,开发靶向治疗药物及内皮损伤修复技术;开展围手术期心血管保护相关技术;发展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心梗技术;构建基础、临床研究转化体系;研发纳米人工血管,发展血管移植配套技术;开发血管疾病临床新技术,形成血管疾病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的上游、创新和关键技术的支撑平台,进行相关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及学术交流与专业培训等活动,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争取不仅成为广东辐射华南地区的血管疾病诊治体系的核心,而且成为全国血管疾病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新的血管疾病临床指南,规范临床诊治,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并为下级医院培养大量高水平的血管疾病防治人才。最终实现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血管疾病的诊断率、治愈率,减少心血管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要分为四个研究方向

方向一  血管疾病发病机制

学术带头人:王深明

骨干成员:纪卫东、王劲松、李雯、黄展鹏、刘瑞明 

    重点研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瘤、外周动脉疾病、血管炎症与血栓等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机制。通过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学组、代谢学组和老鼠遗传学等手段来研究血管稳态、非编码RNA、外泌体、干细胞等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炎症调控斑块形成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调控中起的作用,包括血管生成,重塑和疾病发展过程中内皮细胞的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在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作用及其机制, 寻找血管疾病新的治疗靶点,为下一步研发治疗血管疾病的新药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进行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建立血管疾病数据库,从大数据中寻找疾病的共性和个体差异,掌握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发病特征和发展趋势,以便对血管疾病制定预防方法和进行精准防治。

 

方向二  血管疾病早期预警

学术带头人:陶军

主要骨干成员:夏文豪、陈龙、苏晨、张小宇、何江 

    在研究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机制的基础上,围绕血管损伤早期防治核心理念,构建血管损伤早期诊治综合平台,引领示范我国血管疾病早期防治新模式。重点研究血管损伤特异早诊生物标志物,探寻早期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早期诊断试剂盒的关键技术开发和发展血管损伤早期评估临床新技术,为早期发展血管皮损伤修复的防治新策略提供实验依据,并进入临床前评价。

 

方向三  血管疾病干预

学术带头人:常光其

主要主要骨干成员:姚陈、胡作军、李梓伦、王冕

    重点发展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腔内治疗技术和杂交手术技术、干细胞治疗技术等。用最新的代谢改善手段(小分子植物化学物、减重手术等),研究其基于代谢改善作用上进一步延缓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深入探究代谢障碍与血管疾病的内在关联,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的调控机制,以及其通过外泌体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缺血的作用,寻找血管疾病防治的新策略。同时重点研究血管腔内技术及器械的发明、改良与优化,推进腔内治疗新器械的临床试验。血管新型支架的组织工程学研究,联合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及改善血管内皮微环境的治疗理念,结合纳米材料设计新型血管涂层支架,改良并建立新型支架评估办法,静电纺丝聚氨酯人工血管的制备表征及产业化,通过体外及动物实验等系列验证方法评价其安全性及性能。

 

方向四 血管保护

学术带头人:区景松

主要骨干成员:许杰、欧志君、李艳、周立、简宇鹏

    血管损伤是血管疾病的最早期表现和心血管手术术后并发症多,有一定的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保护血管是预防血管疾病发生和心血管手术成功的关键。重点研究导致血管损伤的原因,包括循环微粒、糖脂代谢紊乱等因素,并探索可用于临床保护血管的新措施,包括载脂蛋白A-I模拟肽、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增效剂、远端缺血预处理、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等,以预防血管疾病发生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