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院举行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第七届学术委员会会议
2025年11月1日,值此我院第四届医院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召开之际,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下称实验室)第七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我院同期举行,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会议在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粤百杰区景松教授的主持下拉开了帷幕。区景松教授从学术成绩、代表性成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社会公益事业及往年专家意见和改进情况六个方面向学术委员会汇报了实验室2024-2025年度的工作进展。
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和卫生部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充分肯定了实验室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特别在文章、专利和奖励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用“敬业、奋斗、自强、低调”八个字高度评价区景松主任的工作,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研究方向应更聚焦血管工程,即“以血管疾病的方向为主,用工程技术来体现”,深化与企业合作,充实研究队伍,用好博士后力量,加强宣传与开放交流以及积极谋划平台转型升级。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抗衰老中心主任、广州市抗衰老重点实验室主任松阳洲教授建议学校和附属医院能协助科研团队积极推进成果转化,以专利转让、共建平台或联合实验室等形式与企业合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海外青年科学家加入团队。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舒畅教授认为科研经费始终是关键支撑,学校和医院层面的支持非常重要。实验室已取得如此多的成果,若缺乏持续的资金保障,尤其是开展队列研究这类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将难以维系。在人才交流方面,建议推动研究生赴海外进行联合培养,将极大促进研究水平的提升。因为在医学基础研究方面,国外起步更早,包括队列研究在内的许多方法我们都曾向他们学习,要想在这些领域实现超越,必须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这方面的努力将对实验室未来发展带来更多助益。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何国伟院士也提出了4点建议:第一,充分利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国内顶尖医疗中心的优势,积极开展大规模临床队列研究,争取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期刊发表成果。第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第三,建议加强对欠发达省份的技术帮扶与协作。第四,后续可通过培养博士的研究方向、成果及发展路径来评估人才培养成效。
其他学术委员会专家也对实验室近一年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和高度的赞扬,并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未来发展提出大量宝贵意见。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基地处许桂生副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处张微微科长出席会议并致辞。

(撰稿人 刘瑞明)